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

Java中的参数传递问题

      这几天需要把原来用VC写的一个计算弧垂的代码用Java改写,供系统的BS调用。原来没有用过Java,遇到了一些问题,例如容器的声明中不允许用基本数据类型、deep clone中的ArrayList问题等等。今天又遇到一个问题,解决后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,记下来也请大家帮忙指正。

      问题是起初认为虽然基本数据类型int不能把改变后的参数传递出来,但是类类型Integer应该是可以的。其实不是这样的。因为Java中的传递是按值传递(有争议,但是可以搁置,不理它),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和C++是一样的;对于类类型,传递的是对象的指针(句柄)地址(Java中是有指针的),针对Integer类型来说,如果要改变其值,只能new一个新的对象,即使用=直接赋值,Java也会声明一个新的对象的。在方法中修改对象的地址的值,这个值作为参数是不会被改变的。而郁闷的是Integer对象又没有一个可以改变其成员的地方,所以只好作为返回值来传递。如果有多个Integer类型的对象需要传递呢?请使用数组吧。这一点上感觉Java不方便,虽然Java没有头文件让人很爽。

      下面是我做测试的代码,上面的图片(用图片是因为我不会在blogger中排版Java格式,谁教我?)中的代码应该更美观,可以点击放大。

public class ParaChange
{
    public ParaChange(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i = 0;
    }
   
    public void Change(int iPara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iPara = 9;
    }
   
    public void Change(Integer iObjPara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iObjPara = new Integer(9);
    }
   
    public void Change(ParaChange pc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ParaChange newpc = new ParaChange();
        newpc.i = 9;
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 pc = newpc;
    }
   
    public void Change0(ParaChange pc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pc.i = 9;
    }
   
    private int i;


   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
    {
        ParaChange pc = new ParaChange();
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 int index = 0;
        pc.Change(index); // 显而易见,不会改变参数的值;和C++一样
    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index); // 0
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 Integer Iindex = new Integer(0);
        pc.Change(Iindex); // 传入的是对象iObjPara的地址。地址的值不会被改变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//
所以对象的值也不会被改变
    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Iindex.
toString()); // 0
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 ParaChange pcOther = new ParaChange();
        pc.Change(pcOther); // 和Integer对象类似,不会改变
    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pcOther.i); // 0
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 pc.Change0(pcOther); // 改变对象成员的值,OK!可以被改变
        System.out.println(pcOther.i); // 9
    }
}




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

So,you were saying?

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

路径依赖

路径依赖

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,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,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,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。


可怕的沉没成本
[美]彼得等

 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,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,这种投入就变成了"沉没成 本"。
  举个例子来说,你花了10块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,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,不想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。
  这时你该怎么办?
  如果你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,你不仅要来回打车,增加额外的支出,而且还可能面临着被大雨淋透、发烧感冒的风险。
  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例子。
 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,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,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。
  有一天,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,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。
 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,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。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,在途中"咣当"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,摔得粉碎。
  大家猜猜,这位老人是什么反应?
 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。这时,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:"老人家,你的瓷瓶摔碎了!"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:"摔碎了吗?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,无可挽回了!"不一会儿,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。
  如果换成一般人肯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,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古董捶胸顿足、扼腕痛惜,有的可能会经过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精神。
  每一次选择之后,我们总是要付出行动,而每一次行动我们总是要投入,不管投入的是人力、物力、财力还是时间。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,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,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,是否真的还有价值。
  最终,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,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,无法做出新的选择,而且投入越大,把我们粘得越紧。因此,可以肯定地说,"沉没成本"是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!

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

又摘桃花换酒钱

帮别人DIY机器已经不下10台了,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观念:够用,好用。不要追求配置,够用就好;关键的产品一定要好用,用起来要舒服才是目标。例如如果要买笔记本,除了ThinkPad其它不考虑,如果买显示器,认为三星的很好。

我现在这台机器也是我的第一台机器,是03年或者04年从毕业的大学生那里买来的二手机器。当时配置不错,用到现在,依然能满足我大部分需要,感觉甚好!已经加了一条内存,换了两个光驱、一个键盘、一个鼠标和一个显示器。其中显示器的价格就和整台机器相当了o(∩_∩)o

今天又把旧的音箱淘汰给别人了,买了惠威D1010MKⅡ2.0音箱,采用电子分频设计的4英寸小书架箱。比原来的效果确实好很多,用它听歌确实很享受。也许是受了从容地狂奔的刺激,昨天晚上突然就计划换个音箱,今天晚上看华娱卫视的超级星光大道,都是对唱歌曲,我认为好听的赶紧趁广告间隙从网上下载下来,用来“熨箱”。新音箱乐器层次分明,细微的气息也能听到,尤其是人声表现的很出色。用它来听我喜欢的齐秦的歌曲,很有味道。

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

我们就是体制

我们就是体制
作者:连岳

  毒奶粉事件发生到现在,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这是体制的问题。

  在层出不穷的悲剧里,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这是体制的问题。

  是不是体制的问题?是,这绝对是体制的问题。

  从SARS到现在的毒奶,处理方法是一样的:先瞒、瞒不了骗、骗不了就承认一部分,然后撤几个官员了事,最后宣传包装成一件功劳。

  如果这次毒奶粉是传染病毒,估计全球都得死伤惨重——可谁能保证下一次不是病毒呢?

  是的,如果我们有言论自由,如果我们有选择及罢免政府的自由,如果我们有强大且独立的媒体,如果我们有游行示威的自由,如果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……是的,这样的体制才能保护我们。

  我们有没有这样体制?没有。

  所以可以很自然地说出那句话:这是体制的问题。李长江下了,不过换个张长江。什锦八宝饭馊了,不过上碗平强汤。

  所以,算了吧。

  可是,且慢,你忘了,我们自己就是体制的一部分。

  这体制的存在,有我们的不作为。

  我们得有所作为。

  这作为不是鼓吹暴力,不是以暴易暴。暴力只会带来一个更坏的体制。

  这作为不是希望他人去牺牲,牺牲永远只是个人选项,一个人永远没有资格去鼓动他人牺牲。

  这作为是忍耐地慢慢做一件事。

  让李长江辞职,这是体制进了一小步;张长江还不行,让张长江辞职,这又是体制进了一小步。他换一个,我们盯一个,最后就是质检体制的进步。

  他不让我们在媒体里说,我们网络上说;他不让我们在网络上说,我们在嘴上说;我们不停地议论,嘲讽他的谎言,最后就是言论体制的进步。

  那些拒不认错的企业,那些强词夺理的企业,我们记住它们的名字,永不消费它们的产品,最后就是企业文化的进步。

  我们呼吁杨佳应该得到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审判;接下来,我们呼吁田文华或者李长江应该得到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审判,最后就是法制的进步。

  并不需要牺牲,并不需要成为意见领袖,并不需要多么大的权力,只要你有选择权,你就能让体制变坏,或者变好。

  我们能改良体制,我们能选择体制,我们就是体制。

  到了我们多过他们的那一天,体制就变了。

  “这都是体制的问题”,不要用这么重的虚拟铁锤砸掉你的自信,砸掉他人的信心。

  你说“算了,没用的”,就等于投了你憎恨的体制一票。

  我们享受生活,我们和美好的人呆在一起,我们保持怀疑,我们批评,我们不合作,我们能快乐地改变这个体制,我们就是体制。

  如果需要一百年,我们就花一百年。如果需要一千年,我们就花一千年。

手表定律

手表定律 只有一只手表,可以知道是几点,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,却无法确定是几点;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,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:这就是著名的"手表定律"。

  "手表定律"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:对一个企业,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,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,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;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,否则,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;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,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。

怎样听取他人的建议

[美]彼得等

  通常,当我们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,都会寻求局外人的建议,由于他们置身事外,所以容易对事情做出客观的评价,这也是管理咨询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。但"坏"建议是有风险的,在寻求外部顾问的建议时还请注意以下二点:
  一、找到惟一的最好顾问:"两只手表"并不能告诉你更准确的时间,只会让你失去对准时的信心。它会把你弄得无所适从,身心憔悴,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。你要做的就是选择。其中较信赖的一只,尽力校准它,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,听从它的指引。记住尼采的话:"兄弟,如果你是幸运的,你只须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。"
  二、你的顾问只能和你一样聪明:比如说你在投资理财上想找一个顾问,那么你的顾问只能和你一样聪明。如果你不聪明,他们就不能告诉你太多;如果你有财务知识,有能力的顾问就能给你提出更复杂的财务建议;如果你没有财务知识,他们必须按照法律为你制定安全、没有风险的财务战略;如果你不是一个老练的投资者,那么他们仅仅是建议低风险、低回报的投资,例如多样化的投资。
  没有哪个顾问会选择花时间教你,因为他们的时间也是金钱。因此,如果你靠自己学到的财务知识经营你的钱,那么有能力的顾问会告诉你只有少数人才会看到的投资和战略。但是首先,你必须使自己变得有知识。永远记住,你的顾问只能和你一样聪明。

秋意浓

不论是10年也好,还是7年也好,时间改变了很多。但是如果以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种感情为相对坐标的话,时间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,唯一改变的就是时间本身。
平平淡淡才是真,一切都归于平淡。从原点出发,当意兴阑珊地又回到原点时,什么都变得淡得品不出味道。草木经历四季轮回,顺应自然,人也应该学会看透这岁月枯荣。
-------有感于3个高中同学10年后的2小时的相聚

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

无题

当我们的生活、人生没有了绝对的正确和错误,善恶不再清晰,原来的黑白分明已经模糊成一片灰色,这时我们长大了,我们成熟了。因为我们不再纯洁。也许我们受到的道德观教育本身就是是非颠倒的。

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

破窗理论

破窗理论

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,又没有及时修复,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,去打碎更多的玻璃。

是谁在暗示和诱导你
[美]彼得等

 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"破窗理论"。
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,又没有及时修复,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,去打碎更多的玻璃。久而久之,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,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,犯罪就会滋生、蔓延。
  "破窗理论"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,但不管把"破窗理论"用在什么领域,角度不同,道理却相似: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,必须及时修好"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"。
  推而广之,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,我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,不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吗?
  比如,在窗明几净、环境优雅的场所,没有人会大声喧哗,或"噗"地吐出一口痰来;相反,如果环境脏乱不堪,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、便溺、打闹、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。
  又比如,在公交车站,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,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?与这相反,车辆尚未停稳,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,争先恐后,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,恐怕也没有耐心了。因此,环境好,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;环境不好,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。人是环境的产物,同样,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,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。
  在公共场合,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、谈吐文明、遵守公德,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。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" 破窗效应",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。
  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"从我做起,从身边做起",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,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。

2008年10月11日星期六

家即心所在


感觉这个pose很酷

“笑一个”,立刻给了一个灿烂的笑容

今年国庆节回家只在家待了两天半,小时的朋友要么上班,要么忙着自己的事情,我只好在家和侄女形影不离,至于我的侄子因为他的活动范围太小,我不是很巴结他。照片上的侄女就是齐若淇,小名桐桐,家里的小公主。我有幸为小公主服务过:半夜3点多要喝水,强调要喝蜂蜜水,老妈发话,我只好乖乖的起来调蜂蜜水。她喝完满意地叹口气,接着睡觉。

我们一起看了几集《奋斗》,她总是和我捣乱,换台看动画片,我就教育她要知道让着我。桐桐很懂事,在我的循循善诱下达成协议:一起看《奋斗》,广告时间看动画片。我太傻了,只知道会插播广告,不知道会插播这么多广告;每每看动画片忘了切回来看广告完了没。下午我就毁约了,代价是桐桐请大家吃冰激凌,我掏钱。

看电视的时候,突然想到自己不能常在父母身边已经10年了,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到现在工作,只能节假日回家呆几天。自己在改变,家也改变了许多,这10年不能彼此在身边看着对方的经历的风风雨雨,但是每次即使隔着一年才回家,找个什么东西不用想就去找,果然还在那里放着。也许这才是家的感觉。家即心所在,心底总在牵挂的地方。回到家里,枷锁都卸下,回归最真实的自己,把自己看得更清楚。

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

墨菲定律

墨菲定律

 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,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,它总会发生,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。

墨菲定律从天而降
[美]彼得等

  1949年,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,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,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:"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,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。"
  这句话迅速流传,并扩散到世界各地。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,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,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,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:"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,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,它总会发生,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。" 这就是著名的"墨菲定律"。
 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,人类虽然越来越聪明,但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,不论科技有多进步,有些不幸的事故总会发生。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,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。
  错误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,与错误共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。
 但错误并不总是坏事,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,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。因此,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。

80/20法则

80/20法则

世界上充满了神秘的不平衡:20%的人口拥有80%的财富,20%的员工创造了80%的价值,80%的收入来自20%的商品,80%的利润来自20%的顾客......

一个经济学家的神奇发现
[美]彼得等

  1897年,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(VilfredoPareto,1848~1923)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: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,大部分的社会财富,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。
  在当今社会,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,但令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,这种不平衡模式会反复出现,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能见到——不管是早期的英国,还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国家,或是更早期的资料——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有统计学上的准确性。
  帕累托从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:如果20%的人口拥有80%的财富,那么就可以预测,10%的人将拥有约65%的财富,而50%的财富,是由5%的人所拥有。
  在这里,重点不仅是百分比,而在于一项事实:财富分配的模式是不平衡的,而且这种不平衡是可以预测的。
  因此,80/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,不管结果是否恰好是80/20,因为严格来说,精确的80/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。
  后人对他的这项发现有不同的命名,如帕累托法则、帕累托定律、80/20法则、80/20定律、二八法则、最省力法则、不平衡原则等。
  80/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,然而人们对它知之甚少。约瑟夫·福特说过:"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,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。我们的主要目的,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,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,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"

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

彼得原理

彼得原理

在层级组织里,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,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,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,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。

人类的辉煌与无奈
[美]彼得等

 不可否认,人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,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,人类也造就了一些可怕的不称职。
 人类大力推行官僚政治,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工作,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人类的社会结构越复杂,人浮于事、混吃混喝者就越多,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。
  虽然从小到大,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教导: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具有自知的睿智。他们会说:"你懂得越多,前途越不可限量,有一天也会跻身高位。"于是我们用功读书,直到大学毕业、踏入社会、进入一种职业,我们仍紧紧抱持着上述的信念。
  然而,我们总会很失望地发现,许多人似乎都不知道他们的专职何在,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。
  例如,一位校长关心的主要问题竟然是:所有窗帘要高度一致,教室必须保持安静以及禁止任何人践踏或靠近花圃。
  当我们的见闻增加后,会发现每个组织总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。
  我们可以看到优柔寡断的政客装腔作势,俨然是果决刚毅的政治家;自命消息可靠的权威人士,到头来将过错归咎于难以把握的情况;懒散而傲慢的公务员不计其数;军事将领以豪壮的措辞掩饰行为的怯懦......
  在这个复杂、虚矫的社会里,充满了不道德的牧师、贪污的法官、头脑不清的律师、文笔不通的作家以及连拼音都会出错的英文老师,我们对此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而已。
  甚至在大学校园里,我们也能见到文件由拙于沟通的行政人员拟稿;而一些单调、乏味的课程,则由声音不清、表达能力缺乏的老师主讲。
  彼得博士在收集分析了数百件工作上不胜任的案例后,他得出了"彼得原理"的公式:在层级组织里,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。
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解开所有层级制度之谜的钥匙,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。
  或许有些特立独行的人可以避免被纳入层级组织里,但凡是置身于商业、工业、行政、军事、宗教、教育等各界的所有人士,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,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。
  可以肯定的是,其中许多人可能获得一两次的晋升——从某个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仍可胜任的更高阶层,但能胜任新职位将使他有资格再度晋升,于是每个人最后都由能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。
  所以,假定时间足够,同时假定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——每个员工终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,并从此停滞不前。
  因此,彼得原理的推论结果是:假如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阶层,那每个阶层的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。
  既然如此,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呢?
  当然,在现实生活中,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。大部分的情况是,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,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。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。

木桶定律

木桶定律

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,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,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。

培养你的合作能力
[美]彼得等

 随着知识型员工的增多,以及工作内容中智力成分的增加,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。
 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团队协作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,团队更加强调团队中个人的创造性发挥,以及团队整体的协同工作。
 如何协调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的关系,使他们能够相互作用、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。
 团队协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,成员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,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,这种合作能力,有时甚至比成员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。
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,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呢?

 ——寻找团队积极的品质
 在一个团队中,每个成员的优缺点都不尽相同。你应该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中积极的品质,学习它,并克服你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,让它在团队合作中被弱化甚至被消灭。
 团队强调的是协同工作,一般没有命令和指示,所以团队的工作气氛很重要,它直接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。
 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,都主动去寻找其他成员的积极品质,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,工作效率就会提高。

 ——对别人寄予希望
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重视的需要,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型员工,更是如此 。有时一句小小的鼓励和赞许,就可以使他释放出无限的工作热情。

  ——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
  你应该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,比如,还是不是那么冷漠,言辞还是不是那么锋利。在单兵作战时,这些缺点可能还能被忍受,但在团队合作中,他会成为你进一步成长的障碍。
  团队工作需要成员在一起不断地讨论,如果你固执己见,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,或无法和他人达成一致,团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。
  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,如果达不成这种默契,团队合作就不可能成功。
  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,不妨就在某次讨论中,将它坦诚地讲出来,承认自己的缺点,让大家共同帮助你改进,这是最有效的方法。
  当然,当众承认自己的缺点可能会让你感到比较尴尬,但你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,因为一般人只会给你理解和帮助。

  ——让大家喜欢你
  你的工作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,而不是反对,所以你必须让大家喜欢你。但一个人又如何让别人来喜欢你呢?
  除了和大家一起工作外,你还应该尽量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,或者礼貌地关心一下大家的生活。
  总之,你要使大家觉得,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,还是他们的好朋友。

  ——保持足够的谦虚
 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,这种人在团队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。
 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,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,只有这样,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。
  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,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,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。
  谦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处,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。

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

华盛顿合作定律

华盛顿合作定律
一个人敷衍了事,两个人互相推诿,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。

使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
[美]彼得等

  既然人们互相扯皮,敷衍了事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分配不明确,那么试问,三个和尚如果进行明确的分工,确定每个人都应该做什么,还会有人敷衍了事吗?
  太多的故事告诉我们,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对付"南郭先生"的最好办法,因为明确的分工能使大家轻易地看出谁在敷衍了事,谁在互相推诿。
  对一个组织来说,进行详细的职务设计是绝对必要的,只有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才能遏制"华盛顿合作现象"的发生。
 假如你透过显微镜观察一个组织,你会发现它是由成千上万个任务构成的,这些任务可以组合为职务。组织中人们所承担的职务并不是随机确定的,管理层应当对职务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安排,以反映组织技术的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技巧、能力和偏好。只有这样做了,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生产的潜力。
  在各种各样的职务中,有些职务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;而另一些职务,让个人单独去做效果会更好。

帕金森定律

帕金森定律
一个不称职的官员,可能有三条出路:

一是申请退职,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;
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;
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。

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
[美]彼得等

  在《帕金森定律》一书中,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:
 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,可能有三条出路:
 一是申请退职,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;
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;
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。

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,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;第二条路也不能走,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;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。
 于是,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,减轻了他的负担。由于助手的平庸,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,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,他们只能上行下效,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。
 如此类推,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、相互扯皮、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。
 这部分阐述是《帕金森定律》一书中的精华,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,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,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。